高邮民歌历史悠久、曲调优美,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邮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歌之乡”。高邮民歌的传承传唱,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两位“名家”的故事,学习民歌传承的责任和担当。
界首镇上的欢乐歌声
新春佳节,高邮界首的一所民居里传出了欢快的歌声,弹唱的老人叫易士荣,今年82岁,这是他最近刚刚创作完成的民歌《绣兜兜》,描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
易士荣出生在高邮界首,从小听着民歌长大。1957年,他考取扬州师范学校小学教育专业,各门功课里,他最喜欢音乐。毕业后,易士荣被分配到高邮一所农中教书,工作之余,他尝试创作歌曲。不久,一首由他谱曲、反映农民新生活的民歌《住新房》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用播放。易士荣说,这对他学音乐搞创作,鼓舞很大。
艺术来源于生活
1961年春,大运河拓宽工程破土动工,百里长堤上人山人海、热火朝天。易士荣每天奔走在河堤上,被震天响的“打硪号子”吸引住了,回到家后,他挑灯夜战,一首经典民歌《打硪号子》就此问世。
命运弄人
1964年,上海音乐学院春季招生,易士荣决定报考该校作曲系,理论考试之外,还要求“写一首钢琴曲”,他急中生智,把熟悉的高邮民歌“送夫参军”改成了钢琴曲。考完试后,易士荣也没抱希望,他挑着磨剪刀担子到江南一带谋生。两个月后,因为身体不适,易士荣返回家中,这时母亲递给他一封上海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可早已过了注册报名的期限。
但易士荣的音乐才华引起了当时界首镇领导的重视,很快便给他安排了工作,他的民歌创作也进入新时期。一大批富有乡土气息的高邮民歌,经他抢救性挖掘,得以保存并广为流传。易士荣创作的《秧歌声声》和《姑娘快快嫁过来》曾作为中国农民艺术节闭幕式节目,并荣获国家精粹奖。
高邮“王洛宾” 创造千首民歌
在60年时间里,易士荣先后创作了上千首高邮民歌,被誉为“高邮王洛宾”。80岁生日那年,子女决定替他办一场生平作品音乐会。生日那天,易士荣的15首代表曲目轮番上演。扬州、高邮两地的文化音乐界领导和名流悉数到场,为易老师祝福点赞。
可以说,易士荣老人是在用生命谱写高邮民歌,和他一样,高邮民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兰英也是民歌经典的捍卫者。正因为有了他们这样一群人的不懈努力和坚守,高邮民歌才得以传之久远、生生不息。
四代人唱民歌
82岁的王兰英正在教9岁的重孙女唱民歌,连小姑娘都知道,王兰英太太最拿手的民歌是《数鸭蛋》。你方唱罢我登场,随后,王兰英的儿媳妇也来了一首经典民歌《送夫参军》。
一家四代人唱民歌,真是货真价实的民歌之家。王兰英说,自己儿提时,奶奶哄她睡觉的摇篮曲就是《数鸭蛋》。十几岁时,由于嗓子好,王兰英进入高邮武安乡文娱队,经常下乡唱民歌。
受到接见
此后,王兰英凭借原生态民歌《数鸭蛋》和《小小刘姐姐》,从高邮唱到南京,再从南京唱到北京。1957年,周恩来总理在怀仁堂接见了赴京演出的王兰英等人,并对高邮民歌寄予厚望。
王兰英自豪地告诉记者,是江苏人,当时接见她的时候,说,江苏民歌《数鸭蛋》很好听,让她将来一定要唱下去。
民歌焕发第二春
改革开放后,高邮民歌迎来第二春,王兰英传唱民歌的劲头更足了,她被评定为高邮民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多年来,她带徒弟、唱经典,忙得不亦乐乎。
王兰英的儿媳周阿玲说,高邮民歌不会被遗忘,一定会被传承下去。民歌传唱者郭玉芳认为地域性的民歌有的观众群,定会传之久远。
如今,每逢重大节日,高邮民歌都会成为当地文艺表演中必不可少的节目。在上海世博会和中国农民艺术节等大型盛会上,高邮民歌也精彩亮相。此外,高邮民歌还走进了当地各所学校,切实践行“民歌从娃娃抓起”。
高中音乐教师茅兆君介绍,他们在教学中采用了通俗的唱法,让学生觉得他们也能唱,现在有好多学生跟着一起学一起唱。
王兰英和易士荣,一个坚持原生态,留住岁月的歌声;一个扎根乡土,在传承的基础上,创作创新高邮民歌。正是这些大师用毕生心血的付出,才换来高邮民歌的长盛不衰。
王兰英说,她会继续唱下去,只要能唱,都会一直传承下去。易士荣说,音乐要为人民服务,他会继续为人民写歌,写人民所喜爱唱的民歌。
从劳动者在田间地头的劳动号子,到进入绚丽的艺术殿堂,高邮民歌的历程告诉我们: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来源于人民和生活的艺术文化,生命力才能经久不衰。
指尖高邮
说说高邮的那些事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江苏民歌音乐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