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 长夜漫漫何时旦

2022-08-02 21:47:42

10天听完一部名人传记,解救你的阅读焦虑,遇见有趣的灵魂。


最近,十点人物志开启了“人物传记精华领读”栏目,领读人总结提炼出经典人物传记的精华,带领大家欣赏、分析书中的核心情节与内涵,节省阅读时间,建立对原书的阅读兴趣。


希望通过这个栏目,可以为你淬炼名家的思想经验,获得改变人生的力量。


一部传记共有10天的精华领读内容,每日更新一期,敬请期待。


文 | 洛熙


昨天我们读到了杨绛和钱钟书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但总是聚少离多,在抗日战争的压迫下更是艰难度日。


面对着日益艰难的生活,他们又该何去何从呢?未来等待他们的又将是怎样的难关呢?


今天的共读目标是原文的141页至180页,让我们开启今天的共读吧!


1

说不清道不明的艰辛


在珍珠港事变之后,抗日战争胜利之前,杨绛和钱钟书在上海“孤岛”的生活愈来愈艰辛。


只说柴和米,就绝非易事。日本人分配给市民吃的面粉都是黑的,筛去杂质,还是麸皮居半。听到沿街有卖米的,无论多贵,也得赶紧买。


听到家门外有叫卖大米的声音,杨绛赶忙丢下手中的活儿,急匆匆地跑到街道上,还没来得及付钱就先抱起一袋大米,视若珍宝。


这与杨绛从容温婉的形象颇有不符,但却把她的坚强韧劲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时,为了生计,钱钟书除了在教会大学授课,又增添了两名拜门学生。而杨绛在小学代课,写剧本,也都是为了柴和米。


钱钟书的二弟、三弟已经先后离开上海,他留在上海没个可以维持生活的职业,还得依仗几个拜门学生的束脩,显得最没出息。



有一年夏天,有人送来一担西瓜。杨绛夫妇认为绝不是送给他们的,让堂弟们都搬上三楼。一会儿钱钟书的学生打来电话,问西瓜送到没有,堂弟们又忙把西瓜搬下来。


圆圆大为惊奇,这么大的瓜!又这么多!她看爸爸把西瓜分送到了楼上,自己还留下许多,佩服得不得了。


晚上圆圆一本正经地对爸爸说:“爸爸,这许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儿。”显然她是觉得“与有荣焉”。圆圆的自豪逗得杨绛夫妇大笑。


杨绛感叹道:“可怜的钟书啊,居然还有女儿为他自豪。”显然物质生活的困顿,并没有影响到杨绛一家乐观的情绪。


2

剧坛新秀


在当时,话剧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样式。上海地下党把文化界抗日救亡运动的重心放在戏剧工作上,组织了专业性的职业剧团,开展业余戏剧运动。


那时,上海职业剧团已开张了一段时间,他们正在四处物色好的剧本。而在当时,写剧本的为数不多,杨绛的剧作也就是在那时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一九四二年冬日的一天晚上,陈麟瑞请钱钟书、杨绛夫妇上馆子吃烤羊肉,朋友李健吾也在座。


陈麟瑞、李健吾就当场怂恿杨绛:“何不来一个剧本?”并且告诉她剧团正愁没有好的剧本呢。


杨绛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笑着说:“我还没有写过话剧呢,只是偶尔看几场戏罢了。”


烤羊肉的风味不易忘却,朋友鼓励的话也随之一再撩拨。杨绛不免技痒,她利用上课的业余时间,加紧创作了话剧《称心如意》。


杨绛为了创作剧本,经常挑灯夜读,写到尽兴处,已是半夜,但整个人仍是精神抖擞。


完成后先送给陈麟瑞看,经他仔细审阅后,重新改写,随后这剧本又转到李健吾手里。


没过数日,李健吾来电话说,《称心如意》立刻就排演。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排练,杨绛的第一部话剧《称心如意》于一九四三年春天,正式公演。


杨绛步入剧坛,并非偶然,来自于她对都市小市民生活的体验和知识分子生活的积累。上海滩这个大都市特有的新旧参半、土洋结合的生活形态,正是剧作家灵感的源泉。


杨绛恰如其分地掌握了喜剧的技巧,充分揭示了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十里洋场中的小市民生活的灰色平庸,杨绛十分熟稔。剧作深入地表现了上海市民生活的种种尴尬、种种疲软,剧中人物身上的喜剧因素,折射出五光十色的社会现象。


《称心如意》虽然是部喜剧,但却是含泪的喜剧。因为是用泪水稀释过的,所以笑得痛快淋漓,笑得含蓄蕴藉,这种笑带着无穷的意味。


杨绛果然出手不凡,功底深厚,初出茅庐便一鸣惊人,《称心如意》引来阵阵喝彩声。随着《称心如意》的成功,杨绛一鼓作气接连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悲剧《风絮》。



《弄真成假》完成于一九四三年十月。杨绛以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再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社会变革时期的社会风俗图,刻画了周大璋这一人物形象,剧作家对他爱恨交加,既鞭挞又不乏同情。杨绛最为关切的是普通人习而不察或者不予深究的东西,她所揭示的也是他们身上可悲可笑的喜剧因子。


《弄真成假》这部剧,语言适度,笔调温和客观,注重从人物的心理、言谈举止、表情肖像上面来寻找喜剧性。


杨绛在完成《弄真成假》后不久,又创作了另一个剧本《游戏人间》。


《风絮》是杨绛唯一的一部悲剧作品,最初发表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


《风絮》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背景是青年知识分子方景山热衷社会变革,带着妻子沈惠连到乡间创办事业。讲述了他一心扑在事业上,由此不仅冷淡了妻子,也得罪了地方势力,于是被诬陷入狱。经过妻子和友人的共同营救,终于获救的故事。


如果说,杨绛的前两部喜剧,是对自私、虚伪、势力和粗鄙的人情世态的尽情嘲讽和竭力鞭挞,显示道德谴责的力量,那么《风絮》则由社会批判转向了人生探索,更耐人咀嚼,更深沉。



两部喜剧,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裂得痛快淋漓,取得了相当成功的舞台效果,而《风絮》则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得毫不留情,它给予观众的心灵震撼绝不逊于前者。


不过,杨绛的戏剧代表作还是当推前面两部喜剧《称心如意》和《弄真成假》,它们在当时的剧坛上,反响很大,受到观众的追捧和业内知名人士的高度评价。


3

艰难时刻


杨绛的剧作不无反映了抗日战争时代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揭露了社会的本质和人性的丑陋。


战争时期,上海成为了一个“围城”。,杨绛饱尝战乱之苦,她的心情是沉重的,,艰难度日。


沦陷区的生活是压抑的。在这豺狼横行的地方,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一九四四年早春,民间谣传美军将对上海实行“地毯式”轰炸,逃难避居上海的人纷纷逃离上海。杨绛父亲杨荫杭带着全家老小回苏州老家。杨绛则因为事忙不能脱身,所以只能让圆圆一人跟杨荫杭他们回苏州老家去。


后来,上海稍微平定后,杨绛就把钱瑗接回了上海。圆圆离开苏州回到上海,就没有再见到外公。杨绛的父亲杨荫杭于一九四五年三月底因中风在苏州去世。杨绛听闻消息后,悲伤得不能自已。


在短短几年间,杨绛深爱的父母双亲相继谢世。世事沧桑,使她笔下有一种往事不堪回首的感喟。



然而苦难远远没有结束。


一九四五年四月间,钱钟书已到学校上课。而杨绛则在家做家务,突然听到一阵敲门声,她忙去开门,迎面进来两位陌生人:他们是日本宪兵。


他们问:“这里姓什么?”

“姓钱。”

“姓钱?还有呢?”

“没有了。”

“只你们一家?”

“只我们一家。”


杨绛内心虽然忐忑不安,却仍机警地应付他们,然后设法从后门溜走了。


杨绛在朋友家吃了饭,看见在家里的弟弟来找,说两个日本宪兵来找,如果嫂嫂不回去,就把家里的人带走。


杨绛连忙向钱钟书转达不要回家,以防卷入这场麻烦。


说完,杨绛只身从容地回家,装作去买了许多鸡蛋。回到家里,又免不了与日本宪兵虚以委蛇,最后把他们打发走。


第二天,杨绛按照那两个日本宪兵的要求,又到日本宪兵司令部接受审问,她反复预习了准备回答的问题,才幸运地躲过了这场麻烦,没受到皮肉之苦。


而当时的许多中国人却没有像杨绛这样的幸运:他们轻则挨两个大耳光,重则受尽种种酷刑。


4

甘做“灶下婢”


苦难的沦陷生活并没有影响杨绛夫妇的乐观情绪,反而激发起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杨绛甘做“灶下婢”,辅佐夫君全力创作《围城》,这是四十年代文坛的一段佳话。


有一次,钱钟书和杨绛刚看完杨绛编写的话剧回家。钱钟书颇有感触地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


杨绛听了大为高兴:“我要做第一个审阅的人。”

钱钟书担心没有可以创作的时间。


杨绛安慰他说:“不要紧,可以减少授课的时间,我们的生活很节俭,还可以更节俭。”


恰好杨绛家的女佣因家乡生活好转要回去。杨绛只得劈材烧饭生火洗衣等累活给包办了。


杨绛是外行,经常给煤烟染成花脸,或熏得满眼是泪,或给滚油烫出泡来。


但杨绛急切地要看钱钟书写的《围城》,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


这种“灶下婢”的精神可敬可爱,正如钱钟书在《围城》序言中所写的:“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地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很多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


杨绛为《围城》这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著的成功问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5

谈笑有鸿儒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环境恶劣,杨绛和钱钟书的生活虽清苦粗安但他们不改其乐,与旧友新朋相得甚欢。和朋友相聚吃饭不仅是赏心之事,更是口体的享受。


最值得追忆的是,杨绛、钱钟书与傅雷一家的交往。对此,杨绛有如下的回忆:


那时候知识分子沦陷上海,日子不好过,真不知“长夜漫漫何时旦”。但我们还年轻,有的是希望和信心,只待熬过黎明前的黑暗,就能看到云开日出。


我们和其他朋友经常在晚饭后聚在傅雷家朴素优雅的客厅里各抒己见,也好比开开窗子,透透空气,破一破日常生活里的苦闷烦恼。到如今,每回顾那一段灰暗的岁月,都会记起傅雷家的夜谈。



好友之间也曾谈论过远离苦难,逃跑国外的话题,但杨绛他们不愿意逃跑。他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杨绛从来不唱爱国调,但她不愿意离开父母之邦,她撇不开自家人。


总而言之,杨绛认为:我们是倔强的中国人,不愿做外国人。


于是,杨绛一家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结语


上海沦陷区的生活是无比压抑的。但杨绛夫妇不改乐观本性,苦中作乐,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他们安安静静地留守上海,等待着祖国的解放。


然而,解放后杨绛夫妇的生活又将发生怎么样的改变呢?是万事顺利还是遇到另一个坎坷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今日话题


杨绛夫妇与傅雷一家等朋友的友情让人羡慕。谁都渴望有那么几位知己闺蜜,可以在你难过时陪伴你,伤心时安慰你。都说,一份快乐两个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份快乐,一份痛苦,两人承担,就变成了一半痛苦。那么愿意陪你哭,陪你笑;陪你疯,陪你闹的红颜、蓝颜是谁呢?你愿意和我们分享你们之间的故事吗?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可以在文章底部给我们点赞、留言,或者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


-作者-

洛熙,不完美小孩,追逐着不完美的梦想。

-主播-

姗姗,知性女主播,会唱民歌的资深播音教师,新浪微博:姗姗来迟喽,公众号:姗姗夜读。


听《杨绛传》往期精读音频,请点击下方关键词


第1天 | 第2天 | 第3天 


《林徽因传》的精读音频已上架,阅读请点击菜单栏人物传记-林徽因传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江苏民歌音乐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