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下方二维码下载
扬州发布APP
记得注册才能有布丁(积分)!
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今年全国“文化遗产日”江苏省系列活动的主场设立在扬州。扬州日报微信推出“扬州文化遗产”专栏。上期介绍了扬州的三个世界非遗项目,今天继续介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扬州非遗。
1.扬剧
扬剧是在花鼓戏和香火戏的基础上,吸收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地方剧种。它以扬州方言念唱,具质朴、生动、贴近生活的特点,擅长表现中、下层普通百姓喜怒哀乐。
扬剧的代表作《百岁挂帅》、《夺印》、《皮九辣子》、《史可法》等都曾在全国产生过较大影响。扬剧以活泼、诙谐、夸张的手法,强化了剧种的喜剧风格,并能俗中有雅,雅俗共赏。
它曲调丰富多彩,表现力强,有着较高的观赏性和审美性,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特定地域的审美理念,具有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研究价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戏剧文化宝库中的独特财富。
扬剧《皮五辣子吃官司》
扬剧《百岁挂帅》,一部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
扬剧《昭君出塞》
2.扬州评话
中国的说书艺术分为北方评书和南方评话两大系统,扬州评话是南方评话的代表。它的代表人物柳敬亭也是全国说书界的祖师爷。它独具特色,说表细腻、严谨、深刻、实在。
近现代最著名的流派是以王少堂为代表的“王氏水浒”和以康重华为代表的“康氏三国”。扬州评话的表演多为一人,坐说不唱,以充分发挥语言功能,说表细腻,动作传神,着意刻画人物为特色。常用“口、手、身、步、神”和一人、一桌、一扇、一醒木,以简便的表演形式,把复杂的人物故事加以艺术渲染,紧扣听众心弦。
扬州评话是中国传统说书艺术的活化石,是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优秀典范,是人们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加工而成的语言结晶,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扬州评话》
3.扬州清曲
扬州清曲,又称为广陵清曲、扬州小曲、扬州小唱等,它始于元,成于明,盛于清,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曲艺品种之一。它曲牌丰富,曲词优美,伴奏以丝弦为主,并有敲碟、碰酒杯等特色伴奏。
元明以来,许多民间俗曲,特别是一些俗曲的原词在扬州清曲中得到了很好的保存。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对古代民间乐曲、民间歌词的认识和研究,而且对当时的城市社会状况、城市市民生活也具有难得的认识和研究价值。
成熟的扬州清曲对国内许多戏曲和曲艺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对扬州地方戏剧音乐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
扬州清曲 《黄莺儿•风》
4.扬州玉雕
扬州琢玉工艺已有5300多年的历史,曾出现过汉、唐、清三次高峰。世人皆称“和田玉、扬州工”,名副其实。
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由扬州琢制的大型玉山《大禹治水图》,为中国玉器的象征,其他如《秋山行旅图》、《会昌九老图》、《丹台春晓》、《云龙玉瓮》、《海马》等大、中型玉器也都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
扬州玉雕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保持着扬州传统的地方文化特色,将阴线深浅浮雕、立体圆雕和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为一体,“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形成了“秀丽典雅、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尤以“山子雕”和“链子活”技艺独具一格,显示出扬州玉雕工艺技法的精湛,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著称于世。
《扬州玉器》
5.扬州漆器髹饰技艺
扬州漆器发端于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它历史悠久、品种齐全、技艺精湛、风格独特;它绚丽多彩、典雅华贵、格调清新、极富东方神韵,因而蜚声中外,成为中国传统漆器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
现代扬州漆器制作工艺有点螺、雕漆、雕漆嵌玉、平磨螺钿、骨石镶嵌、楠木雕漆砂砚、粉绘、雕填、磨漆等十大类,主要制品有各类漆艺屏风、家具、艺术陈列品、装饰品、各类礼品、旅游纪念品、文房用品和装饰壁画等。
史上以各类饰盒、容器、耳杯、花瓶和屏风、挂屏等为主;当代则更多制作漆艺装饰壁画、礼品和一些富有收藏价值的精品大件作品。可谓琳琅满目,日臻完美,使这一传统工艺更具时代特征,“漆花”牌漆器也更负盛名。
《扬州漆器》
6.高邮民歌
高邮民歌词曲最早可上溯到古代“驱傩”时的仪式歌,流行于高邮的《散鲜花》调,是苏北地区古代民间“驱傩”时祭祀歌谣之一。
隋唐两宋时期,经济文化发展,北方至江苏境内两次人口大迁移,高邮等地是移民最集中的地区,客观上便利了民歌交流。元明时期,高邮民歌融汇南北,开始成型并发展,见诸当时诗文词章的吟咏,比较常见。元明间诗人胡俨《盂城八景》第二首有“只今一片蘼芜绿,时有渔歌闻扣船”的句子;明代诗人杨士奇《高邮》一诗中有“草舍津头市,菱歌柳外船”的描绘;明代诗人黄琼《采莲歌》中有“十里锦香看不尽,西风明月棹歌还”的形容等等。这些诗句中的“秦邮”、“盂城”、“甓社湖”等名称,是高邮的别称或属地,而“渔歌”、“菱歌”、“莲歌”、“棹歌”等,则是地地道道的高邮民歌。
明代举人张旭的《高邮渔唱》具体描绘了高邮渔歌的流行范围、规模及其艺术魅力,这是目前见到的最早在称谓上为高邮民歌(渔歌)冠名的材料。
20世纪50年代以来,高邮本土及省内一批专业文艺工作者走村串户,致力于收集整理高邮民歌。
高邮民歌大多是群众触景生情的即兴之作,演唱内容反映面很广,它包括鼓舞干劲、协调动作、消除疲劳的各种劳动号子,营造气氛、自娱互娱的生活小调,交流思想、沟通情怀的情歌,时政及革命斗争歌,各种风俗仪式歌,还有儿歌等。结构形式以七字四句、七字二三句居多。
具有较大影响的有:《数鸭蛋》、《送夫参军》、《高邮西北乡》、《做忙号子》、《小小刘姐姐》、《黄黄子》、《我家住在运河边》、《我的家乡在高邮》、《秧歌声声》等。《数鸭蛋》已编入江苏省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材第七册。
7.十番音乐(邵伯锣鼓小牌子)
江都邵伯锣鼓小牌子源远流长,起源于明,形成于清,是苏中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器乐形式。
邵伯锣鼓小牌子吸取了道教音乐、“六书”(丝竹乐)精华,将丝竹乐与打击乐密集交替演奏,是多支曲牌连缀而成的套头曲。演奏形式有“坐台”、“踩街”两种。使用乐器繁多,且每种乐器都有独门演奏技艺。代表作有《八段锦》、《鹦鹉歌》、《十八省》、《十八省夹堂子》等。《十八省夹堂子》列《中国民间器乐集成·江苏卷》、《扬州里下河牌子曲》篇首。
邵伯锣鼓小牌子格调清新,委婉细腻。重则喧腾豪放,节奏铿锵;轻则如丝如缕,若断还连。其特色小击乐吸收了扬州清曲的精髓,细节处理上吸收民间特种行业劳作之声,自然流畅,别具特色。它咏江南丝竹典雅之韵,扬苏北水乡古朴之风。每一段音符都展现出水乡风情,为农民所喜闻乐见,反映了民众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需求,对民风民俗的研究有着重要人文价值。
8.扬州杖头木偶戏
扬州杖头木偶戏是由表演者依托一根命杆和两根手杆进行操纵表演的艺术。
扬州木偶戏始于唐。唐韦绚《刘宾客佳话录》载:“大司徒杜公在维扬入市看盘铃傀儡。”可知当时扬州流行的傀儡戏不止一种,“盘铃傀儡”是其中的形式之一。
清代,扬州木偶戏达到空前繁荣。《扬州画舫录》中作了详细记载,郑板桥的《咏傀儡》更对木偶戏刻画得惟妙惟肖:“笑尔胸中无一物,本来朽木制成身。衣冠也学诗文辈,面貌能惊市井人。得意哪知当局丑,旁观莫认戏场真。纵教四体能灵动,不藉提撕不屈伸。”
清嘉庆年间,徽班晋京前齐聚扬州,迅速占领演出市场。朝廷下旨禁演“小戏”,木偶戏被迫转移至邻县县城和农村集镇。其中,杖头木偶戏转入到泰兴、泰县地区,在那里生根立足,繁荣昌盛。
1949年前,泰兴县43个乡镇中,就有117个木偶戏班。,几经整合,于1968年合并为泰兴木偶京剧团。1973年,上调为扬州市木偶剧团,扬州杖头木偶戏回归故里。
清代扬州木偶戏的剧目,多移植徽班,如《滚鼓山》、《空城计》、《阴阳河》等。清末、民国年间,又移植了京剧《追韩信》、《武家坡》、《徐策跑城》等剧目。现代演出的剧目主要有《嫦娥奔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白蛇传》等。《琼花仙子》、《三个和尚新传》、《白雪公主》等,是近年来新创作的剧目。
扬州杖头木偶戏的音乐,从袭用戏曲音乐到京歌、歌舞及创作具有个性特征的音乐,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和观众的欣赏需要。
扬州杖头木偶戏拥有多种根据戏剧情节设计制作的特技表演,如水袖、扇舞、木偶作画、打火抽烟、变脸喷火等。
扬州杖头木偶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征,在长期对外文化交流中显露出迷人的光彩。有的已上升为木偶艺术的“绝活”,深受人们的喜爱。研究它的发展变化史,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9.扬州弹词
扬州弹词旧称弦词,渊源甚早。扬州城郊出土过汉代说唱俑、五代曲颈琵琶,这都是扬州弹词的历史渊源。
扬州弹词约于明末形成。大说书家柳敬亭之所以走上说书道路,据清代泰州宫伟缪《柳逢春列传》云:“柳逢春,字敬亭……偶闻街市说弹词,遂以说闻。”可见柳敬亭是因为受了弹词影响,才学会说书。
清乾隆年间,扬州出现了一批著名弹词演员。如《扬州画舫录》记载:“王炳文小名天麻子,兼工弦词。”“人参客王建明瞽后,工弦词,成名师。”另外,房山年、顾汉章等都是“郡中称绝者”。
扬州弹词表演分单档、双档两种形式。单档为一人表演,双档为两人表演。双档表演时,演员分坐书台左右,相互配合,以不同人物的口吻、声调对话。上手演员侧重叙述,唱曲大多由下手演员担任。其说表多用扬州方言,起角色时也用外地“码头话”,以区别和刻画人物。表演者登台校准弦音后,常先弹奏一曲或弹唱“开篇”一首,然后再进入正书。
扬州弹词的代表作,以张氏弹词的《珍珠塔》、《双金锭》、《落金扇》、《刁刘氏》等四部书目最出色。经常上演的传统书目有《玉蜻蜓》、《珍珠塔》、《双金锭》、《落金扇》、《刁刘氏》、《双珠凤》、《双剪发》、《白蛇传》等。现代书目有《李双双》、《喜盈门》、《张玉良》等。精彩开篇有《恭喜发财》、《小小瘦西湖》、《大路朝天任你走》等。
扬州弹词具有历史的悠久性、传承的有序性、书目的社会性。其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表”、“肖”、“巧”、“袅”四字,也即讲究说表、惟妙惟肖、别致巧妙、余音缭绕。
10.扬派盆景技艺
11.扬州金银细工制作技艺
金银器制作工艺中的精细制作工艺,简称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它是汉族优秀的传统金属手工技艺,而采用这种技艺制作出的作品,被人们称为金银细工作品。
扬州的金银器制作主要集中在江都区,无论是从生产制作的方法,还是从工艺特征,都继承了中国古代金银器制造的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是我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中的代表之一。
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源远流长。据《国宝大观》记载:“江苏邗江(时为江都)东汉广陵王刘剂墓出土有‘广陵王玺’金印和十余件制作非常精细的小金饰件。从这些出土品中可以看出,当时诸如锤揲、掐丝、累丝、炸珠,焊接、镶嵌等金银细工工艺已经十分成熟。”
唐代,扬州所产的金银器被列为贡品。扬州城建过程中出土许多唐代的金银首饰,其中以1983年出土的唐代首饰伎乐飞天金栉为最。金栉是将薄金片镂空、錾刻做成的,十分罕见。
清代先后有百余家银楼在扬州境内出现,各银楼作坊的银器制作各具特点。据《扬州金融志》载,清末扬州“金银首饰岁销银币60余万”。
民国期间,扬州城区及江都仙女镇、大桥镇一带的银楼总数依然达到百余家。
,国家对金银实行统购统配,1953年扬州城区银楼仅剩10家,1964年全部关闭。1972年,在国家轻工业部部署恢复发展出口首饰生产后,仙女镇筹建了江都金属工艺厂。但由于完全依靠纯手工制作,无法机械化生产,江都金属工艺厂最终于2002年歇业。
1994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江都金银细工”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受保护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名录。
2008年,扬州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江都传统金银细工作品主要有金银首饰、金银配饰、金银器皿和金银摆饰四大类。
民国·彩色珐琅镀金银盾礼品《花好月圆》
江都银楼制作
扬州金银细工的工艺制作流程为设计绘图、配料压型、雕塑制模、组焊雕錾、表面处理(包括喷砂、美白、烧蓝、刷洗、镀黑、镀银、镀金、砑光、清洗、烘干)、镶宝、组装、上底座、包装等。独特技艺有錾花工艺和砑光工艺。
清·錾花银笔洗《花卉吉鸟图》
扬州同丰银楼制作
其制作器具主要有熔炼工具、配料工具、雕錾工具、焊接工具、塑型工具、砑光工具、烧蓝器具及相关辅料。
清·錾花镀金帽饰《八仙图》
江都大桥恒泰银楼制作
江都传统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经过历代工艺大师的传承和发展,显现出江南和江淮地域的特点,南柔北刚兼而有之。作品总体上呈现出“清秀典雅、精湛细腻、雅俗兼备、刚柔并济”的独特风格。
12.茶点制作技艺(富春茶点制作技艺)
民国初年,周谷人任扬州商会会长,他70多岁的父亲周颖孝有一个嗜好,就是天天要上茶社。由于当时的扬州茶馆风气不好,周谷人担心父亲频繁下茶馆会影响自己的形象,便与时任扬州商会商业中学庶务员的陈步云商量。陈步云早知茶馆在扬州会大有市场,便趁机向周谷人建议在他的花局内自设茶馆,专供老太爷及一帮兴致高雅的朋友享用。
周谷人一听大为开心,便积极支持陈步云筹办茶社。很快茶社开张,但继续保留“花局”名义。多年之后,时局平稳,陈步云方把“富春花局”改名为“藏春坞茶社”,此后又陆续使用过“借园俱乐部”等名号,最终仍取陈霭亭之创意,定名为“富春茶社”。
“富春茶社”额匾一挂,便再没摘过,且扬州城的盐商士绅、骚客名流,常来此赏花、作赋、品茶、博弈,茶馆成了高雅艺术云集、闲人雅士共居的处所。头脑灵光的陈步云为取得更广阔的市场,别出心裁地把点心引进了茶社,还聘请了白案大师傅、堂倌、伙计,富春茶社终于步上了百年发展的康庄大道。
富春“魁龙珠”茶独家创制,香飘百年。它取龙井之味、魁针之色、珠兰之香,以扬子江水沏泡,谓之“一壶水煮三省茶”。此茶色泽清澈,清香四溢,味淳绵和,解渴去腻,堪称茶中珍品。
富春点心采用传统方法手工制作,技艺精湛,造型雅致,品种繁多,味不雷同,被誉为“中国名点”、“中华名小吃”,“天下一品”。
13.扬州毛笔制作技艺
14.苏绣(扬州刺绣)
(刺绣大师穿针引线)
扬州刺绣源于汉,兴于唐、精于宋,盛于明清。
扬州刺绣是苏绣的一个重要流派,并以擅长水墨写意绣而自成一格,绣师们多采用名家字画为底本,将画理与绣理融于一体,灵活运用各种针法技巧,所绣作品无不表现出俊逸的笔墨神韵,达到“绣画难分”的境界。
不仅如此,扬州刺绣在理解画意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刺绣针法美与丝线美的质感与特性,彰显刺绣艺术的独特性,使作品具有不同于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不似绘画,胜似绘画”。
扬州刺绣借鉴扬州画派,让传统技艺与传统美术相融相合。扬州写意绣的诸多作品格调高雅,意境深远,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15.传统造园技艺(扬州园林营造技艺)
隋唐时期的扬州园林,已经非常繁盛,“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就是当时扬州园林的真实写照。
在明代时期,计成建筑了寤园、影园等,都是极为精致秀美。
在清代,扬州园林达到了巅峰,瘦西湖风景区是中国集景式湖上园林的代表作,与此同时,大小盐商们在城内外建筑了62座宅第或别墅园林,这些园林还有不少保存了下来,成了现今扬州的景点。
16.中医诊疗法(扬州传统修脚术)
扬州修脚,亦称足医,俗称扦脚,广义还包括刮脚、捏脚,是指修脚师通过望、问、触、摸,使用专用刀具,运用修脚技术,辅以适当中药材,对脚部进行修治的一种医疗技术。
作为“中华修脚刀之乡”,扬州是一座典型的休闲城市,修脚业极为繁盛,世代相承,素有“中华修脚刀之乡”的美誉。闻名全国的“扬州三把刀”,“修脚刀”是其中“一把刀”。
明清时期,扬州就出现专职“修脚人”和“修脚处”。扬州修脚持刀有“捏刀”、“逼刀”、“卡刀”三法;持脚有“支、捏、抠、卡、拢、攥、挣、推”八法。最以刀术而著称,有“捹”、“断”、“片”、“劈”、“整”、“挖”、“起”、“撕”等八法,刀刀有术,形成套路。
如今,扬州修脚刀保存了“扬州三把刀”鲜活的民俗文化记忆,倡导了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链接:扬州的世界非遗
素材来源:扬州486、扬州2500周年城庆微信号
新媒体编辑:凌鹏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江苏民歌音乐交流组